bat365在线平台召开《对非铁磁性金属材料的电塑性效应的实验研究及计算建模》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22日 19:53 浏览次数: 作者:刘佳 梁椿钦
返回列表

6月18日下午,物理与电信工程于我校东区学术报告厅召开《对非铁磁性金属材料的电塑性效应的实验研究及计算建模》的专题讲座。

本次讲座由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机械工程系Jack Hatcher终身讲席教授刘宇澄主讲,bat365在线平台院长郑容森主持。该院部分老师及2016级学生到场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上,刘宇澄教授讲解了他将Bammann的热弹塑性损伤模型与电磁现象耦合的多物理内部状态变量(ISV)理论通过内部一致的运动学、热力学和动力学来制定,开发了一种创新的方法来区分电塑性(EP)效应,并应用于实验验证所提出的理论模型,进行了钛和铜的实验,观察到EP应力下降对电流密度的二次依赖性。该研究通过实验证实了EP作为电子-位错相互作用的现象,估计了非EP效应在机电耦合问题中的重要性,并详细讨论实验程序的局限性以及与每个模型参数相关的灵敏度和不确定性。这项关于机电耦合的试验工作为电塑性效应的建模和实验观察开辟了新的视野。结论和对未来工作的建议是对该研究的补充。

在提问环节中,郑容森询问,如果在高温情况下,此次试验是否会出现其他情况,刘宇澄表示,由于部分金属是存在一定范围熔点的,且在高温情况下,找不到合适的材料去试验,所以不确定是否会出现非正常情况。物理学2016(2)班唐佳同学问到,3D打印的原理都是使用一些微小颗粒物质,打印的成品是否会出现一些松散或对成品有不坚固的影响,刘宇澄教授耐心解答到,这种情况是不会存在的,成品是不会产生松动的。因为高压高温可以减小分子之间的间距,从而使得分子的作用力增大,这远远增大了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虽然是小颗粒物质,但在分子作用力之下,成品的稳固性反而会大大增加。

最后,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通过此次讲座,让同学们对电塑性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加深了同学们对物理的了解和掌握,加强了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探索,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科研兴趣,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